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渡过这个阶段的危机,将为下一阶段做好心理准备。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来引导孩子渡过危机,健康成长。
那么,作为父母,你可知道孩子每个成长阶段会面临哪些危机呢?
【资料图】
广州心理咨询为您解读。
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面对的危机。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在成长中创伤发生的越早,对人的影响越深重。婴儿从母体子宫降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母亲是TA的全部。这个时期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及时出现,满足孩子的需求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低价值感,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否认或压抑自己的需要。
▼ 第二阶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部分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个阶段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阶段的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不能过度溺爱,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然若过分严厉,惩罚不当,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儿童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幼儿开始渴望探索世界。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慢慢的幼儿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生理快速变化,逐渐趋于成熟,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感到困惑,同时非常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 第七阶段: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 第八阶段: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供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